艺术品鉴定并不神秘


艺术品鉴定并不神秘(转发)

简車的说就是:用标形器和被鉴定器对比。经过:立标、观察、涉猎、积淀、总结、反馈、否定、精练、反复、对比。也就是眼学。眼学是无比科学的鉴定方法。

为什么一对双胞胎长得再相像,其父母也能一眼分辨,甚至看起背影就能分辨。任何一种高仿品也不可能和双胞胎一样相像。任何一件艺术品都会留下历史的痕迹。新仿品无论怎么做旧。和历史留下的痕迹也是不同的。

就像一个老太太,无论怎么化妆。相信你还是能看出来她不是个大姑娘。

关键是一个合格的收藏家,要不断地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升华,进入更高的境界。

但是,在每个阶段都有可能误入歧途。关键是在每个阶段我们要不断地修正自己,否定自己,才能不断地进步。人的大脑是一部无比复杂的计算机、当看到一件物品反映给大脑的第一信息,大脑会迅速筛选这些信息,哪些符合你需要的信息,哪些不符合你需要的信息。

正像一个大房子里坐满人,这有少数人是你的熟人,你走进门口的一瞬间,大脑会迅速的搜索,从而找出哪些是你的熟人或朋友,当然这给每一位收藏爱好者长期的积累是密切相关的。

古玩行业的人还需要有较高的悟性,什么叫悟性?有人叫境界,有人叫慧根。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什么事都能做好,总是在某一方面有突出作为,那就是你的悟性使然,它是先天的,遗传因素所至也,也是后天的,综合素质所至也。人们注定要在大多数事上一塌糊涂。


这和智慧 ,文化水平无关,悟性就是指引你的上帝之手。

有人曾经拿一块瓷器标本让刚入门者看,告诉他为什么是真的,让他记着。然后拿一赝品再让他看,他居然说一样呀,“你不要玩古玩了”大概这就是悟性。

要提高自己的悟性。普通收藏者要多看正规出版的书籍。牢记各个时代的标准器特征,从而丰富自己的时代感。

把握什么样的东西是标形器,还要多看博物馆的展品,看就是不能走马观花,要仔细的看,看造型,看画工,看胎质,看生产工艺,看釉面,看光泽,看包浆等等。

看的多了就慢慢悟出其内涵了,也不要小瞧真品碎片,他它除不能给你提供完整的信息外,胎质。局部工艺,画工,釉面,发色,光泽等一览无余。

不要盲目拜师,容易误入歧途了。要找到真正的高手,就像上学一样,考进了好中学就不愁上名牌大学。一入门就进了偏僻的山区学校。能考上名牌大学么?

专业人士不存在标形器的困惑,但是标准器局限于馆藏的东西,很多东西专家都没有见过,专家们对市场不敏感,他们没有花自己的钱买过东西。但藏家花的可是自己的血汗钱,那么当要卖一件东西时,谁更有责任心呀?国家文物局买北魏泥事,24亿金缕玉衣的事等等想必大家都知道。他们真正了解民间高手收藏的东西么?什么元青花只有三四百件。什么西亚的元青花都是出口的,请问市场的实际情况你了解么?你真正了解元代的历史么?看见民间的高档藏品,就一味的打假,你想没想过后果。有多少珍贵艺术品流失?有多少藏家为一件东西可能会倾家荡产。当然假的永远也真不了,真的永远也假不了。

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偏执,致使很多国宝级的东西不被认可。只有知道假的,

为什么假,才能对真的为什么真有更深刻的认识,专业人员水平有局有低很正常。获得了研究员职称就是专家了?在博物馆,文物局工作就是专家了?写了几篇文章就是专家了?参与了几个考古项目就是专家了?有“井底之蛙”只嫌。对自己馆藏的东西或许有点研究,市场上的越王剑,24亿的金缕玉衣,徐悲鸿油画说明什么?除了利益驱动外,这些人的责任心,眼力都有问题。记得

有一年故宫的几个人所共知几个专家去商丘,没见过那么多运河的东西,结果出了不少相。如果是事实上的专家就到下边看看藏家的东西,和藏家交流一下,他没有真正参加过实战,写几篇文章,取得个什么员就会打仗了?如果一个人得了病,是去医院找医生看病呢?还是去某大学找大学教授看病呢?医生每天面对的是病人,而教授每天面对的是学生。

艺术品鉴定因为每个人所悟的过程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

茅台酒的味道没人能说清楚,同饮一杯酒的人表述也谷个相同。鉴定是工匠之述,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也有好眼力的。信息是直观的,理论多了可能是好事,也可能画蛇添足。这就是有些高级文化人入不了门的原因。

文博系统的专业人士鉴定多从断代大多是按照书上,教科书上提供的信息。非专业人士多从真伪开始。也可能没那么多理论。

我们看任何一件艺术品,鉴定起来无非是看:包浆、沁蚀,形神、腐蚀、文饰、发色。工艺,光泽等几个方面着手。高手远远扫一眼便知有没有,当然这只能看个大致,鉴定是很严紧的,有时候也要借助显微观察。

举个例于。你昨天和一个朋友在一起,今天一见到他会突然友现他洗头或刮脸,说白了是你朋友头上或脸上的包浆没有了,你的第一印象就是和昨天的包浆不一样了。

现在艺术品鉴定泛滥,令人发指。书本上的东西对艺术品鉴定是有限的.尤其是现在的教科书,你不要以为看几本书,在博物馆上手了一些东西就以为自己实战了,那是纸上谈兵,花自己的钱买东西才是实战。

茅台酒的味道,不是闻出来的,是喝出来的,是细细品出来的,说出来就走样,不需要纸上谈兵,要实物实战,用真本事说话。

作者
文章赞赏列表
相关新闻

标签相关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

发 表 您 的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