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发展呼唤编剧新生代
戏剧发展呼唤编剧新生代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剧本创作是第一位的。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河南戏剧已成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但与此同时,我省剧作家队伍出现了老龄化和后继乏人的情况。
11月初,由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河南省戏剧高端人才(编剧)培训班”在驻马店开班。在为期半个月的时间里,来自全省各地的42名优秀青年编剧接受全国戏剧名家的系统培训,学员中不乏80后、90后。大河报记者深入培训班跟踪采访,梳理河南老中青编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编剧队伍老龄化,我省戏剧界开班寻“接棒人”
本次培训班邀请到了罗怀臻、王守国、邵丽、杨盛道、李树建、谢柏樑、黎继德等省内外知名专家,是河南戏剧界未雨绸缪的一项举措。
河南拥有姚金成、陈涌泉、贾璐、杨林、王明山、何中兴、原长松等一批优秀的剧作家,他们创作出一批叫响全国的戏剧剧目,在曹禺剧本奖、文华剧作奖等奖项评选中屡获大奖,不仅是河南戏剧事业的中流砥柱,也为全国的戏剧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但是,河南编剧的新生代力量并没有跟上来。
“现在有较高水准的中青年创作人才凤毛麟角。”对于创作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原因,剧作家陈涌泉分析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戏曲出现传承危机,很多青年人不愿投身到戏曲创作队伍中来,这导致了戏曲创作队伍的断代,现在还保留有专业编剧的院团极少。随着近些年戏曲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不断有新生力量加入进来,但人才培养毕竟有一定周期性,难以一蹴而就。
安阳市青年编剧陈俊丽是青年戏剧编剧里的“冒尖者”,她创作的豫剧《马丕瑶出京》曾获第十三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剧作奖,今年申报的甲骨文题材的剧作项目也成功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扶持。
在陈俊丽认识的一些青年编剧中,鲜有从事戏曲剧本创作的,“写影视剧来钱快,哪怕为一些企业单位写一些定制的小品、小戏也有不错的报酬”。中文系毕业的陈俊丽本来在安阳市艺术研究所从事行政工作,但后来单位里一些剧作家到了退休年龄,剧本创作陷入了无人接棒的境地,在前辈的鼓励下,她半路出家踏上编剧道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坚持每天观看一部戏,写心得体会。
培训班的教学实行学习与观摩、研讨、创作相结合,学员们观摩了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的部分参赛剧目。参赛剧目出自青年学员之手的屈指可数,三门峡陕州学员刘云带着讲述当地知名历史人物的作品《姚崇辞官》参赛,但他已经46岁了,“基层对创作不够重视,专门从事剧本创作的人才很少,但我觉得各地需要有自己的创作人才,毕竟对所处地域的文化感触最深”。
新人新作难立上舞台,剧团与编剧沟通机制待建立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每年都有上百部剧作问世,但能立到舞台上的不多,立上舞台能够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更少。
究其原因,或许从来自濮阳的85后编剧管晓亮的经历中能够找到。近两年他写出了7部剧本,在省市剧本大赛中屡屡获奖。然而遗憾的是,他至今尚无一部作品立上舞台。“对戏曲来说,一个剧团选择剧本要考虑题材是否合适、演员和剧中人物的契合度及能否驾驭等多重因素,并且排演一部戏是一项大工程,需要不少的资金投入,有比较大的风险。”管晓亮也主动联系过一些剧团,但年轻编剧的作品难以让剧团信服。
剧作家齐飞建议,剧本基础好,也要认真去“抓”。“众多初创的剧本或大赛中涌现出的不错的本子,因没有抓住或参赛过去就完事而夭折,令人遗憾。文化主管部门不妨多给予关注,吸纳剧作家和评论家,专门为有基础的剧本把脉问诊出主意提建议,如作者同意甚至可以参与修改,使之可以立于舞台并获得成功。”
此外,“不缺本子,缺好本子”也是当前河南戏剧发展的现状。很多地方院团一两年甚至几年才排一出新戏,自然对剧本质量要求比较高。那怎样才能助推好作品的诞生呢?
“很多剧作家在青年时代就写出了成名作,曹禺23岁写出了《雷雨》,青年人有活跃的思维,旺盛的创作精力,对社会人生感悟也有自己的思考,很容易诞生优秀之作。”陈涌泉希望戏剧院团加大对青年编剧的关注度和信任度,为新生代编剧的脱颖而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青年编剧作品多接受舞台和观众的磨练。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