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
(一)美国电影改编在文化传播的成功之处
美国电影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善于挖掘全球的优秀电影与故事。买下其它国家素材版权,注入美国核心文化进行重新加工,使其成为一部崭新的美国式电影是其惯用手段。“从1960年将日本电影改编成以墨西哥为背景的美国式电影《豪勇七蛟龙》取得成功之后,美国便开始大量对外来作品重新包装为本土化后再投入市场,以此获得商业利润。进入新世纪后,电影改编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成功改编日本电影《午夜凶铃》之后,美国便开始青睐于亚洲故事,《绯闻女孩》与《无间道》都曾被美国电影公司翻拍”[4]。观众总是在电影不经意的叙事中接受渗透在电影中的文化。通过挖掘国外文化中扩大自己电影市场,宣扬美国文化,对于美国而言,美国文化全球化永远不是一个宣传标语。
(二)中国电影改编在文化传播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有成千上万部电影改编作品,其中的大部分都来自于中国历史,也有些改编自韩国浪漫爱情故事。无尽的翻拍首先缺乏创新,不仅让国内观众失去兴趣,产生审美疲劳,同时也没有走进国际市场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毫无闪光点。近日来黄磊主演的电视剧《深夜食堂》便是改编自日本,然而这部剧却受到“原著馋到崩溃,翻拍尬到反胃的”的扑街效果。照搬照抄日式电影风格,服装,食物根本不符合中国实际,得不到国人的支持,又如何受到世界的青睐,人们也对中国电影翻拍越来越失望和担忧。
(三)中美电影改编差距产生的原因及启示
1.电影中的文化自信
美国的文化自信渗透在各个电影制作中,比如“《功夫熊猫》中,迪士尼会将笨重可爱的熊猫改编成一个灵活的拯救世界的英雄。以他们之所想,创造一切带有美国精神的电影人物。中国也有不少来自国外题材的电影电视,但是在文化自信方面似乎欠缺了许多。建立文化自信是任何形式下实现中华文化传播成功的第一步。数十年前,当西方的文化浪潮还未席卷全国时,中国影视能艰难的环境下有了李小龙这样的国际巨星,将中国武术用电影发扬全球。能塑造出至今都在国际上流行的,陪伴无数国际观众成长的“MonkeyKing”。那个年代的文化自信造就了这些经典,这样文化自信也应该传承到当今的每一部电影制作中。
2.不同的电影市场
另外一个原因便在于中美不同的电影市场。美国电影改编能力获得世界的赞赏,能在吸引美国本土观众的同时受到全球的关注。不同于美国电影,中国电影的市场便常常限制在国内。极少有电影制作以国际观众为市场,即使能受到国内观众喜爱的电影也难获得国际的青睐。失去国际市场,中国也难以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选取国外传说,加以本土化在目前中国电影改编市场开依旧是空白。中国电影可以借鉴迪士尼改编电影策略,以全球市场为目标,选取国外优秀而又经典的故事,从中国文化价值角度出发进行改编。吸取国外故事,加以中国式本土化,不仅能突破现有题材,更是彰显大国风范,传播中华文化的一大挑战。
五、结 语
通过中美电影《花木兰》的对比分析,本文讨论了两部电影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极大不同之处,又延伸到其它的中外电影改编情况。文化差异常常被人们认为是电影改编的绊脚石,然而美国电影的成功改编却说明跨文化电影改编也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
中国电影及电视剧能进入国际市场并引起国际关注的数量十分有限,在文化传播方面的效应更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借鉴经验,拓宽电影选材范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应是当下各电影电视剧的努力方向。
来源:今传媒 责任编辑:乐又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