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院士:学科结构优化 覆盖领域全面 外籍院士亮眼
新科院士:学科结构优化 覆盖领域全面 外籍院士亮眼
28日,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经过推荐、通信评审、公示、会议评审以及全体院士终选投票等程序,2017年共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61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4.1岁,最小年龄46岁,最大年龄67岁,60岁(含)以下的占91.8%。新当选院士中有3名女性。产生外籍院士16人,其中有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就在昨天,中国工程院也公布了新当选的67名院士名单,包括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内的18位外籍专家一并当选。两院院士评选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大事,那么今年的评选工作呈现哪些新特点,又反映出怎样的评选趋势?
多元——学科结构
支持新兴交叉学科,关注大国重器和前沿突破
2017年增选工作,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加强了对新兴和交叉学科以及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的支持,建立新兴和交叉学科特别推荐机制,成立国防和国家安全特别推荐小组,并特别增加名额用于支持新兴和交叉学科候选人。其中有5位候选人通过特别推荐机制当选。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通过此次增选,院士队伍的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科技大师的荟萃之地。无论是大国重器还是前沿突破,都有今年新当选院士们的坚守。
转场成功、静力试验稳步推进、型号合格审定试飞……今年5月C919成功首飞以来,捷报频传。新当选院士、国产大飞机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始终把早日实现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作为自己的使命。“当选工程院院士,是荣誉更是责任,意味着信赖更意味着考验。”吴光辉说。
新当选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一线工作30年,一直致力于妇产科及生殖医学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作为一名医生,用双手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乔杰说。
多年致力于各型通信卫星的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周志成,为提高我国油菜双低率、含油量和产量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王汉中,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蒋兴伟……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我国各条战线上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严格——增选流程
把好“入口关”,对道德学风要求高
28日,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签署了院士承诺书,承诺将履行院士应尽义务,珍惜院士荣誉,发挥明德楷模作用。他们表示,将认真履行院士义务,珍惜院士荣誉,恪守科学道德,提携后辈人才,积极参加学部活动。同时,在本职科研工作中,带领自己的团队不断取得更多创新成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先锋。
此次院士增选工作是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后进行的第二次增选。增选工作于2017年1月1日正式启动,根据《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要求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选举办法》等规定,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全面部署并认真组织完成了此次增选工作。
“官员院士”一度是社会关注焦点。工程院2017年增选一启动,就明确“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候选人”,并发文明确公务员身份的认定等,把好“入口关”。据悉,今年增选工作对候选人学风道德把关严格。第一轮评审,暂停了一名论文被撤稿候选人的资格;第二轮评审,暂停了一名因违反八项规定尚在诫勉谈话候选人的资格。而就在两周前,工程院停止孟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资格。近年来,工程院先后停止了李宁、周国泰、孟伟3人院士资格。
1994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陈省身、李政道、李约瑟等首批外籍院士。从1996年开始,中国工程院选举产生首批外籍院士。
外籍院士的产生流程也很严。以中国工程院为例,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或在促进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国籍专家、学者,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候选人由工程院院士提名,每位院士最多提名2位候选人,获得不少于5位院士提名的候选人为有效候选人。然后,主席团会议经过民主讨论,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提交全体院士会议选举的正式候选人名单。最后,选举外籍院士由全体院士会议实行等额、无记名投票。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不少于应投票院士人数的2/3,选举有效,获得赞同票超过或达到投票院士人数2/3者当选。
知名——外籍院士
国别分布更趋合理,国际大咖含金量高
今年两院增选的多名外籍院士成为一大亮点。
中科院学部主席团今年将外籍院士正式候选人名额从2015年的14名提高到20名。今年当选的16名外籍院士中,安德烈·盖姆和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新当选外籍院士来自8个国家(1人为双重国籍),波兰、荷兰、乌兹别克斯坦3国首次有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今年重点关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候选人,外籍院士的国别分布更趋合理。
中国工程院新晋外籍院士18位,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安道琳,麻省理工学院校长雷欧·拉斐尔·莱夫,俄罗斯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松采夫·康斯坦丁·亚历山德罗维奇、美国微软前董事长比尔·盖茨等一批具有较高国际声望和影响力的国际大咖当选。
多年来,外籍院士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在国际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著名医学家何大一于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他揭开了艾滋病病毒在体内复制的动态性,从而改变了人们对这一疾病的认识;被誉为“美国预应力桥梁的先锋”的邓文中院士无保留地介绍其经验和国外的先进技术,先后受聘参与了上海南浦和杨浦、武汉二桥、虎门大桥、南京长江二桥等许多大桥的工作;夏苏鲁院士悉心指导我国科技人员在长江三峡工程中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大坝混凝土断裂特性,为三峡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他们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蒂奥莱院士自1980年以来20余次来华讲学交流,带来实验材料,举办短期学习班,带动了我国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施敏院士在我国多所高校开设“半导体物理和设备”的课程,迄今为止已有超过1000名学生学习了这门课程。
他们更是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使者。巴丘卡耶夫院士是中俄航天技术领域合作的先行者,他积极推动中俄在飞行控制方面的合作,为中俄航天技术合作关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雅克·刚院士曾多次与中国学者联合组织学术研究会,与中国的科研单位建立多个合作研究室。
随着中国科技实力与日俱增,必将有更多重量级国际大咖纷至沓来,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添砖加瓦”。
来源:人民日报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