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第一次世界大战华工群雕塑像揭幕式纪实

  • 2017-11-22 16:00:34
  • 点赞量:2467
  • 点击量:48362
  • 作者:

不能忘却的记忆——第一次世界大战华工群雕塑像揭幕式纪实

原标题:不能忘却的记忆

  一战华工群雕塑像揭幕式在比利时西部波普林格市布思本村举行。刘军摄/光明1

   “劳工神圣·中国文化日”活动日前在比利时波珀灵厄市政广场举行。新华社发

   一战华工史学家冯浩烈为来宾介绍华工历史。刘军摄/光明1

  编者按

  中国和欧盟都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的重要力量。当前中欧各自发展都迈入新的关键时期,中欧关系内涵丰富,前景广阔,目前正在多个领域深耕合作。本版集纳近期中欧关系中的亮点新闻,为读者呈现当下中欧合作的良好发展势头。

  在成排的十字架中间,虞美人花怒放,那是我们倒下去的地方……

  新闻现场

  11月15日下午3时30分,比利时西部波普林格市布思本村,一战华工群雕塑像揭幕式在这里举行。

  100年前的今天,德军空袭位于波普林格市附近布思本村的英军营地,为英军部队提供后勤服务的13名华工不幸遇难。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祖国没有忘记飘零海外百年游子的亡灵。在华工遇难百周年祭奠日,在华工倒下去的地方,祖国为他们竖立起不朽的雕像,奏响了他们的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慰藉客死他乡之华工的在天之灵。真可谓,国破家贫中国劳工海外飘零,生老病死如草芥;新时代国强民富筑中国梦,百年孤魂归故里。

  经过历史学家的考证,波普林格市的布思本村曾经是一战华工的营地。波普林格市多年前就在此设立了一座由艺术家斯蒂芬·思宁设计的中国劳工纪念园,并邀请雕塑家乔·博克兰设计了一座高一米、肩扛炮弹的青年华工塑像。博克兰还曾把这座雕像带到上海世博会介绍给中国观众。如今,这座雕塑已永久地安放在纪念园内。在雕像旁的铜板上镌刻着13名牺牲华工的名字,他们都来自山东省,分别是:马孝林、栾树德、郭玉喜、李喜茂、王永钧、刘秉奎、李希顺、赵秉文、王章、刘万起、栾成僧、邹镇江、王长和。

  为华工塑像的倡议由中国驻比利时王国大使馆和波普林格市政府联袂发起。群雕塑像揭幕仪式由比利时波普林格市旅游局长致辞。随后,波市市长德雅盖、中国驻比利时王国大使曲星、中国全国对外友协副会长谢元、比利时联邦政府代表暨一战纪念活动总特派员布雷恩、比利时西弗兰德省长德卡鲁维、英国驻比大使罗斯先后致辞。他们都给予了华工充分的赞扬和肯定。

  德雅盖说,历史过去了一百年,许多西方人并不知道在一战历史上曾经有过“中国劳工”这一特殊的团体。他们不畏艰辛和牺牲,为协约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们,西方国家也不应该忘却这段历史,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曲星大使说,华工是中华民族为摆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获得平等国际地位进行的各种尝试中最艰难的一种。华工在一战前线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关键时刻加在战争天平上的关键分量”,是中国战后跻身战胜国行列、争取国际发言权的决定因素。华工运动是一场血泪史,促进了民族抗争,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罗斯女士表示,华工在一战中为协约国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为战争早日结束,为和平早日到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承认,欧洲并未对华工在一战中作出的杰出贡献给予应有的肯定和尊重。从2014年起,英国政府资助英国学校组织学生凭吊埋葬着华工的墓地。今天在此为华工树立雕像意义非凡,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百年前的华工史,为欧中友好再续佳话。华工英魂“流芳百世”。

  华工群雕塑像由在比华人雕塑家闫淑芬女士雕塑完成。群雕塑像由华工挖战壕、运炮弹和抬担架三座雕像构成,每座雕像既相互独立,又互为一组,高度均为1.8米,加底座高3米。底座上雕刻的碑文如下:公元1917年,一战惨烈,人力急缺。14万华工抵欧,解协约国后勤之燃眉。是年11月15日夜,德军轰炸布思本村华工营地,13名华工牺牲。值此惨案百年之际,特建此雕塑,以铭记今日和平之不易,告慰死于欧洲战场之数千华工。落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比利时王国大使馆,比利时王国波普林格市政府,时间是2017年11月15日。

  波普林格市市长德雅盖和曲星大使共同为华工群雕塑像揭幕。波普林格市军乐团分别演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比利时王国国歌、弗拉芒区歌和英军悼念阵亡将士的乐曲《最后岗位》。参加揭幕仪式的各方嘉宾和中比学生分别向群雕塑像献花、默哀,表达对牺牲华工的深切悼念。

  记者连线

  著名的比利时一战史专家冯浩烈、雕塑家闫淑芬、华工雕塑园区规划设计师斯科宁以及比利时资深外交家魏崇明大使等也分别向来宾介绍了一战华工史、群雕塑像的设计和创作过程,以及园区的规划和设计等。

  冯浩烈说,中国劳工为一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包括这13名劳工在内的数千名中国劳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长期以来,欧洲华工这一群体并未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华工的贡献也未得到应有的肯定。在当年的一战战场修建华工园区安置华工群雕塑像,意义非凡。我们要让世人铭记华工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特殊群体。

  闫淑芬在谈到设计和雕塑华工群像时激动地说,她从小就崇拜英雄,而华工就是她心目中的英雄群体。她为创作华工雕像群加班加点,付出了许多心血,但心甘情愿。她说,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有一股力量在鼓励自己一定要展现出华工的精神风貌。100年过去了,国家没有忘记华工这一群体,没有忘记在海外死难的中国人。经过4个多月的设计和雕塑,再经过4个多月的铸造,今天终于将这组华工塑像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不仅是雕塑家的骄傲,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华工作为一战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价值得到了各方的广泛认可,获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

  任职于比利时外交部的魏崇明大使是欧洲资深的华裔外交官,曾任比驻韩国(兼驻朝鲜)大使等职。魏大使的祖父魏宸组1903年由清政府选派赴比留学。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出任中华民国外交部次长,曾任驻荷兰和驻比公使。1919年魏宸组作为中国代表拒绝在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而客留比利时。魏崇明大使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在一百多年前从一个衰落的主权帝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领土被部分占领的国家,受尽剥削和羞辱。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政治、外交、经贸舞台上,中国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一战华工史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刻,世界各国人民都应牢记这段历史。欧洲70多年的和平时光来之不易,大家都应珍惜。

  天空阴沉沉,蒙蒙细雨打湿了衣衫,但许多从比利时各地赶来的华人华侨还依依不舍地驻足雕像前,或拍照留念,或沉思。20世纪80年代就来到比利时的老华侨朱子瑜先生告诉记者,100年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忘记曾经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生命的中国劳工。一战华工为欧洲战争早日结束,为赢得和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让海外华侨、华人更加珍惜今天。早期的许多华人以开餐馆为生,新时代的华人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融入了当地社会。老朱的大女儿在比利时当律师,二女儿是翻译专业的硕士生,小儿子也准备读大学。老朱说,以后要带孩子们来这里看看,让他们了解华工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当记者登车离去之际,西边天空豁然云开雨霁,夕阳将天际的云彩染得血红。

  (作者: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军)

  背景链接

  一战华工在欧洲

  一战爆发后,法、英、俄等国的青壮年男子大多参军赴前线作战,加之兵员伤亡惨重,致使后方劳力奇缺。从1916年5月开始,三国从中国河北、山东等地共招募了20余万劳工奔赴欧洲,为劳动力极度匮乏的协约国军队提供战地后勤服务,其中14万人在西欧,约1.2万人来到比利时和法国交界地区。华工主要从事挖战壕、运送军火、修路架桥等艰险,繁重的体力工作。华工挖战壕的位置有时候距敌方阵地只有几十米。

  华工赴欧经历了千辛万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德国潜艇在地中海击沉了一艘运送华工的运输船,几百名中国劳工丧生,有些运输船不得不绕道好望角,历时数月才能抵达欧洲,一些华工还没有抵达欧洲就死于疲劳、饥饿和疾病。在欧洲一些地区,华工还受到当地人侮辱,被他们称为“野蛮人”“白痴”“半疯”。华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还经常吃不饱饭,为此进行过罢工和抗争,也因此而受到英军的武力镇压。华工每年只有端午节、中秋节和农历新年三个休息日。有史料记载,华工也曾受邀参加与英军的球类比赛。绝大部分华工不识字,但有些华工通过学习竟能修理坦克和车辆。华工在欧洲学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带回了现代国家的理念。

  在法国北部西胡克的法国和英国公墓埋葬着2000多名华工,在法国诺伊勒市则长眠着841名华工。华工虽然被编入“英军非军事部队”,但他们没有名字,只有编号。战争结束后,每名华工都得到一枚英国战争勋章,但上面还是没有他们的名字,只有他们的编号。

  1917年11月15日,德军轰炸位于比利时波普林格市布思本村的一个英军营地,13名华工当场遇难。波普林格市利森托克军人公墓埋葬着1.1万名一战死难者,包括35名已确认身份的华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文章赞赏列表
相关新闻

标签相关

浏览量:162330 时间:2020-11-20 16:58:01

浏览量:200825 时间:2018-05-28 10:34:28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

发 表 您 的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