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的,民族的---珍稀剧种展演山西专场
乡土的,民族的---珍稀剧种展演山西专场
[日期: 2007-06-13][字体:大 中 小] |
新闻来源:文化部
皮影,秧歌;捏软糕,泥瓦窑;虚词衬字,帮腔打诨……
近日,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一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的戏曲演出展现在首都观众面前,这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山西专场。
本次演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系列演出中的第二场,6月5日晚是福建专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说:“这两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剧种最为丰富,这些剧种在当地仍然有许多观众,演出也比较活跃。请他们到北京演出,更有展示的意义。”
戏剧大省 进京展演
据了解,山西有52个剧种,占到了上世纪50年代全国剧种总数的1/6,近年有所下降,尚有37个。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中,山西一省就有32项,其中7项是戏曲。此外,山西还有许多相关的珍贵文物,如省内现存的古戏台2888座,占全国的80%左右。著名的戏曲壁画也是研究戏曲的重要资料。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所长王辉介绍说,经过20多年的工作,“有22个剧种的剧本我们都整理过了,还掌握有4000多本手抄本,这个资源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
此次来京共有7个剧种7个演出团体。与其他专业剧团不同,临猗县锣鼓杂戏农民演出队是业余剧团,是当地县文化馆为了此次演出而组织起来的,演员平均年龄65岁。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牛晓珉说:“这次要不抢救,锣鼓杂戏就再也没有了,最老的演员已经78岁了。”虽然在麦收时节放下农务参加排演和赴京演出,但老演员们心中非常高兴。
火热的夏季,火热的演出
参加展演的这些山西小戏,生活气息浓重,说唱方式带有浓郁的地方特点,舞台感染力强,在北京火热的6月,为观众带来了火热的气氛。
锣鼓杂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剧形态之一,呈现出中国戏剧的许多早期特点。参加此次演出的三国故事《铜雀台》,台上锣鼓喧天,台下掌声遍地;临县道情起于道教说唱,流传于晋西,渔鼓、竹板是道情最典型的乐器,此次上演的《菜园配》集中展示了临县道情有代表性的音乐曲牌唱腔和各色行当的表演风格;祁太秧歌《偷南瓜》载歌载舞,运用大量富有地方色彩的虚词衬字,独特的审美趣味非常有感染力;朔州大秧歌也是秧歌戏剧种,《泥窑》一出的“垒墙”“和泥”“抹墙”等成套形体动作夸张生动,极富生活情趣;碗碗腔更是黄土高原独特文化孕育出的梨园奇葩,它受到秦晋地区其他民间艺术影响,由皮影发展而来,孝义的碗碗腔更是别具特色,《打老婆》一剧,活泼夸张,观众笑声不断;广泛流行于晋陕蒙冀的山歌小调与民间舞蹈结合产生了二人台剧种,二人台《捏软糕》取材极富地区风情,虚拟化的动作表演,更呈现出晋西北民众最普遍的生活形态,剧中“二小”的扮演者辛礼生老人已是古稀之年,表演时依然青春焕发;“耍孩儿”剧种得名于同名曲牌,流行于晋北,呈现出金元戏曲的曲韵规律,浓郁的地方色彩通过《猪八戒背媳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观众反响热烈。王文章在演出结束后对演出人员诚挚地赞叹道:“你们来自最基层,带着泥土的芳香;你们身上肩负着传承这些遗产的重任,你们这么努力,应该感谢你们!”
乡土的,民族的;传统的,时代的
谈到这些珍稀剧种的历史文化价值,王文章认为,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情感表达的独特艺术方式。这些表演很多来自农村,表达了农民对理想愿望的追求。这种民间的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到非常亲切。”
我们现代的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历史积淀、演进的结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的意义是什么呢?保护就是要保持绝对原真性吗?王文章这样回答记者的问题:“我们保护它,并不是使它成为凝滞的、静止的事物,而是要保护其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自然演变的进程,不去人为改变、中断进程,这就是保护。这样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越来越深厚,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
加大对地方剧种的保护
据上世纪50年代统计,我国戏曲剧种有368种,80年代初有317种,2005年最新统计,已剩下267种,除去统计失误,再加上剧种个性的流失,衰亡的剧种超过百种。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古绝唱”。
自从国家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戏剧的保护力度。王文章说,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列入了很多地方剧种。各级政府包括经费的投入、各剧种人才的培养、传承,剧目的挖掘,演出机会的创造等等,都给予了支持,这些对于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剧种只有一个剧团,这样的剧团被戏称为“天下第一团”。大同市耍孩儿剧团便是这样的“天下第一团”。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大同艺校开设了耍孩儿专业,培养了大量后备人才,“天下第一团”的帽子就要摘掉了,此次与剧团一起演出的,便有大同市艺术学校的学生。山西临县道情剧团多年来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按业务团长金小毅的话说就是“风搅雪”,既唱观众较多的晋剧,又不放弃道情,但道情演出机会很少。临猗县文化馆张建军馆长说,对于锣鼓杂戏的发掘、传承工作也已经展开。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