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们的“视界”被屏幕锁定Don't let the children's "Horizon" be locked on the screen
别让孩子们的“视界”被屏幕锁定
“超半数儿童5岁前就开始上网!”近日,美国一则“0—8岁儿童媒体使用情况”报告出炉,再度引发人们对低龄儿童触网话题的关注。另据一份国内儿童网络素养状况报告显示,超23%的学龄前儿童(3—6岁)日均使用网络时长在30分钟以上,而日均上网时长超过30分钟的5岁儿童已达31.9%。
数据不如现实来得生动。倘若留心身边便会发现,儿童接触互联网的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两三岁的娃娃,怀里抱着手机,语音聊天玩得倍儿溜;四五岁的孩子,指尖熟练解锁屏幕,各种程序得心应手;更别提已经上学的小学生,玩游戏、看视频、录直播分分钟搞定。而这“小小屏幕”更俨然成了一些家长的“终极武器”——孩子吵吵闹闹,扔个手机,立马安静;孩子要这要那,扔个iPad,大人瞬间“解放”。有人戏称,这代孩子是“被电子保姆带大的”。出生于网络蓬勃兴起的时代,互联网已经融入了孩子们的成长轨迹。
如今的孩子,是当之无愧的“网络原住民”,网络的“双刃剑效应”同样显现在他们身上。透过屏幕,孩子们可以看到南极的企鹅、北极的极光,却少了到家门口细嗅花香、追逐清风的时间;他们可以交到大洋彼岸的朋友、欣赏丰富多样的动漫,却少了漫山遍野撒欢儿的回忆……当孩子们的世界被大量互联网信息塞满,他们的“视界”也就注定被锁定。小小年纪频繁触网,是否会出现“脑子灵活却思考退化”“指尖灵活却手工下降”,是否会对儿童智识发育有影响,学界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小脑袋长时间钻进屏幕,他们的视力和颈椎发育必然面临不可承受之重。而网上信息泥沙俱下,尚未成年的孩子又缺乏甄别和自控能力,沉浸其中风险重重。
当孩子成长遭遇“互联网+”的变量,我们该如何应对?答案只能向社会求解。这些年,人们享受了信息技术带来的极大便利,却对机器和工具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依赖——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生命体变得越来越工程化,“低头族”幼儿化正是典型的缩影。在匆忙追逐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似乎还没有找到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交往的安全边界。互联网是否过度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包括孩子的成长?这恐怕是衡量“人在使用工具”还是“工具在奴役人”的关键要素。让工具和我们的生活、情感、思考保持恰当距离,孩子的成长才能真正搭上信息时代的快车,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相反。
“儿童宛如野生植物……他的成长是有机的、自然的。”给生活和成长留出空间,带着孩子从网络世界里探出头来透透气,你会发现,“蚂蚁搬家”里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故事,“蜻蜓低飞”划出了多么美丽的弧度。这样生机盎然的生活,在“1024kb”的世界里永远无法找到。
来源;人民网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