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镜的溃疡:凌逾《镜》中神性写作的符号学裂痕
- 2025-05-21 10:31:09
- 点赞量:76
- 点击量:2544
- 作者:乐玲总秘书处(General Secretariat)

镜
诗/凌逾(广州)
诗是面魔镜,照出凡尘的俗心,
为了angel的降临,
上帝随手甩给俗世舌尖溃疡,
划作一道失语的闪电。
"所有诗人都说谎"——品达的这句古老断言在凌逾教授的《镜》中获得了惊人的当代回响。这首四行短诗如同一面被打碎的魔镜,在锐利的碎片中折射出神性写作与凡俗存在之间的永恒角力。诗人以惊人的密度构建了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超现实场景:诗歌作为"魔镜"的初始意象,迅速被"舌尖溃疡"的病理学符号所颠覆,最终凝固为"失语的闪电"这一悖论性隐喻。
诗歌开篇即以镜像理论展开自我指涉,"诗是面魔镜"的宣言既是对浪漫主义传统的致敬,又是对其的微妙解构。拉康曾言"镜像阶段是场悲剧",凌逾笔下的魔镜同样映照出主体分裂的宿命——当它试图映现"angel的降临"这一神性时刻时,却意外暴露了"凡尘的俗心"。这种双重映照创造出一个精妙的符号学困境:诗歌作为能指,既指向超越性的天使(所指),又无可避免地滑向世俗性的溃疡(能指链的断裂)。
"舌尖溃疡"的意象堪称全诗最富颠覆性的创造。这个医学符号被赋予神学维度——"上帝随手甩给俗世",将神圣暴力伪装成日常病痛。德里达关于"符号的暴力"的理论在此得到完美印证:溃疡作为创伤性符号,既是对言语能力的剥夺("失语"),又是新型言说的可能("闪电")。这种悖论使诗歌突破了传统神性写作的框架,在神谕与病痛、超越与沉沦之间保持危险的平衡。
超现实主义的美学在"失语的闪电"这一意象中达到高潮。布勒东所说的"美的痉挛"在此具象化为一道撕裂语言表层的电光。这个结尾构成惊人的戏剧性反转:当诗歌似乎要沉入病理学的黑暗时,却突然迸发出启示录式的光芒。这种表现手法使作品同时具备解构与建构的双重力量,溃疡不再仅是创伤标记,更成为新感知诞生的伤口。
凌逾教授以学者特有的思辨密度和诗人敏锐的意象把握,创造了这首充满理论张力的微型杰作。诗中每个符号都是多棱镜,反射着从基督教神学到后结构主义的复杂光谱。当"魔镜"最终映现自身的裂痕时,它恰恰完成了对诗歌本质最真实的呈现——正如阿多诺所言"艺术只有通过其失败才能成功",这首诗通过展示神性言说的不可能性,奇迹般地抵达了诗歌的纯粹可能。
【诗人简介】凌逾: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跨界网》《跨媒介香港》《跨媒介叙事》《跨界华文》《融媒介:赛博时代的文学跨媒介传播》《中国当代文学思潮(1978—2020)》《跨界创意访谈录》《跨媒介:港台叙事作品选读》等书8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学术公众号“跨界经纬”(原名“跨界太极”)。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