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如由粟裕而不是许世友指挥,会怎样?
对越反击战,如由粟裕而不是许世友指挥,会怎样?
粟裕大将,是我军历史上最为优秀的军事家之一。他戎马一生,战功彪炳,为中国革命战争,特别是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指挥作战,谋深计远、多谋善断;善用奇兵,以奇得胜;因变用智,克敌制胜。他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拘一格地运用兵力和转换战法,甚而至于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是天才的谋略型统帅。用《宋史岳飞传》中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来形容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再恰当不过了。
1979年初春,中国人民解放军遂行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时,粟裕72岁,任中央军委常委、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这一仗,是我军自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虽然时间短,前后历时仅28天,但是参战部队规模不小,达到了55万人以上,是一次典型的多兵种协同的大兵团作战。
不管是战时还是战后,都有很多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兵团作战,正是粟裕的强项,如果由他而不是由许世友来指挥广西方向作战,会不会战果更大?会不会伤亡更小?会不会进程更顺利?会不会场面更好看?
粟裕的军事指挥水平比许世友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仅仅因为这个原因,就认为粟裕出征就一定比许世友打得漂亮,部队的伤亡肯定会更小,这恐怕有些想当然,有些一厢情愿了。
打仗,是一个整体工程,不单单只靠指挥员的运筹帷幄,深谋远虑,临机应变;还离不开战斗员的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前仆后继。也就是说,再高超的谋略,再正确的决心,也要靠部队以实实在在的作战行动去贯彻,去实现。要是部队的军事素质有限,战斗力有限;要是部队对自然环境不熟悉,也没有相关地形条件下的实战经验;即便统帅再睿智,指挥再高明,对于作战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毕竟,打仗不是下棋,做不到那么轻而易举的如臂使指。
那么,1979年作战时,部队的整体军事素质如何呢?
首先是训练不足。受到特殊时期的冲击,军事训练长期在低层次、低水平徘徊。而且占陆军师主要比例的乙种师平时主要执行农业生产、工程施工、营房建设等任务,真正可以用于军事训练的时间很少。以武汉军区43军128师为例,这个师受领南下参战的任务时,已经连续搞了两年的生产和施工,所辖3个步兵团里只有383团8连在进行训练。
其次是新成分大量增加。这次参战的29个陆军师,乙种师占了21个,部队临战扩编,补入的新兵多,新提升的干部多,新组建单位多。还是以128师为例,新老兵比例为1比1.5,而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基层战斗连队补入的新兵占50%还多;新提升的干部占了干部总数的22.5%,9个步兵营长里面,没有一个搞过实兵战术演习,27个步兵连长里面,只有3个搞过连进攻演习。
再次是实战经验缺乏。大部分参战部队自50年代初期之后就没有再打过仗,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之中,对于战争已经非常陌生,特别是完全没有和越南军队作战的经验。
以上三点用五个字来概括,就是战斗力有限。
接下来我们再看地形。战场是位于距离国境线50公里(图上直线距离)以内的越南北部浅近纵深地区。这一地区地处亚热带,属于山岳丛林地形。除了曾经参加过1961年中缅边境勘界警卫作战的少数部队外,参战部队绝大部分不熟悉这一地形,更谈不上实战经验。前所未见的陌生的地形,是摆在我军面前的主要困难之一。
越南北方路少、路窄、路况差,严重影响了部队进攻路线的选择和机动的速度,使得我军的优势兵力和重装备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北线担任战役穿插的部队为了按时到位,只能一个劲的往前猛冲,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兵力来巩固所经过的走廊。沿途的越军还是在交通线上不断捣乱,这样就搞得自己成了无后方作战,比如121师失去后勤保障长达一个星期的时间。连后勤都不能保障,仗能打得好看吗?伤亡能不大吗?(但是注意,不要拿这个来黑我军的后勤保障,因为121师的情况是特例,不是普遍现象)。南线担任战役穿插的42军主力遇到越军炸坝放水,在班翁地段形成泥泞路段,附近又没有迂回道路可供利用,导致交通严重堵塞,部队前进困难,极大地影响了攻克高平的时间。
总而言之,除了部队军事素质不高,战斗力有限之外;在越北的恶劣地形上,对陌生敌人作战的组织指挥、战术运用、后勤保障都是全新的课题,只有通过在实战中交出必要的学费去解决。粟裕不是神仙,面对全然陌生的战场,真的由他来指挥,情况也未必好到哪里去,不会有大的改观。(更何况他离开部队,离开军事主官的位置多久了,你心里就没点数?)
为了方便理解打个比方:一个班绝大多数人顶死就是一个上二本的水平。你换个班主任,然后要求三个月后百分之八十上211,你觉得可能吗?
不顾客观条件,以为打仗只要有一个优秀的指挥员就能万事大吉,你那是古代文人创作的章回小说看多啦!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