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宫廷画家王潜楼

  • 2019-05-08 15:11:47
  • 点赞量:3136
  • 点击量:60235
  • 作者:

最后的宫廷画家王潜楼

  王潜楼 设色山水

  中国的历代皇帝多十分重视美术与书法。宫廷画家的设置,在唐初就已经有了。据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第三卷隋唐》:“唐太宗、玄宗时又屡派搜访书画使及接受民间进献,设画工待诏于左右,皇家收藏及对人才搜罗已颇具规模”。待诏,即住在宫里可随时应诏作画之官名。

  源远流长的中国宫廷画家,最后一位是谁呢?有关这个问题画史典籍上没有记载。从我所了解的事实可以告诉你,是杭州的金石书画名家王仁治(字潜楼)。

  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传:“王仁治(1871-1932),字潜楼,字潜孙,号冷公,杭州人。清光绪间(1875-1908)优贡生,品性高洁。善山水,学王翚简略一派。设西泠画社于杭城,从学者多成材,卒年六十三。(《姜丹书稿》)”。

  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也刊有一传:“王仁治(1871-1932)字潜楼,号冷公,浙江杭州人。画家,善山水,曾设西泠画社于杭城”。

  以上两书所列传,名号、生卒等均有错误,而且对王氏十多年在故宫任职,辛亥革命后才同皇室一道离开,为中国最后的宫廷画家这个最关键处均未提及,可见颇多错漏。对于王氏,笔者有特别的感情。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我的太老师。我的老师就是民国时唯一的西泠印社总干事韩登安。据韩经世、林乾良《韩登安先生年表》:“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20岁进由我国最后一位宫廷画师王仁治(潜楼所办之西泠画社),进一步研习金石书画。”因为王潜楼是韩登安的老师,所以是我的太老师。何况,他是“中国最后一位宫廷画师”,所以从文革中期开始我就从文献资料、艺术作品与有关人员走访三方面着手对王潜楼进行研究,延伸课题还有西泠画社、小留青馆书画社〈简称青社〉、嫏嬛画会等。后来,曾请王氏的次子王珂(字小楼)为其父特撰一传。当年的85岁老翁还用朴茂的行书录于宣笺,如今摩挲手泽,缅怀昔年多次趋谒于其沪上长沙路寓所之情景,不禁为之泪下。现将原稿制图发表。并录其文于下:“王仁治,字潜楼,浙江杭州钱塘县人。生于清同治八年三月十三日。早年供职中书科中书,并以书画篆刻供奉内廷,深得慈禧赞许,赐名公理。但胸怀淡泊,又号冷公,晚年又字狷叟。光复后回杭,设西泠书画社,桃李盈门可谓盛矣,殁于民国廿一年八月初五日,享寿六十四岁,书画社亦无形纾散。一九八一年八月次子小楼敬录”。名旁钤有两印,朱文“小廔”,白文“王珂印”,为彼昔年自刻。王氏父子名字中之“廔”字,虽说通于楼,但他父子自出时从来不作楼。同治八年,为公元1869年。所以,王仁治前、后半生各有一亮点:前半生的亮点为官清宫的中书,为我国最后的宫廷画家;后半生的亮点为创办西泠书画社,以授徒为主兼及研究、会所、创作、展销诸功能。而他的学生中,如申石伽、韩登安、唐云、来楚生、冯仲陶、程独清、王展如、汪蔚山、王小摩、鲍心荃、何创名、骆也梅、龚宝荣、黄敦良、胡亚光、傅个园、童鹤霄、张锐、钱仲则、俞亚声、王珂、钱九鼎、傅狷夫等,均一时之秀。而经常与彼师生同会者,如朱孔阳、范效文等。学生与会友合起来,或称八十余人,或称百余人。因为人事变迁,当年参加的人绝大多数均已下世。硕果仅存者张锐、高龄百又二岁,亦已仙逝。

  王潜楼 设色山水

  从历年访问及来信中,关于王仁治先生还可补充以下数点:宫内曾居凤凰池,故他自制“凤凰池上客”闲章,每钤于画上。当时,慈禧太后特别喜欢王氏画作,寝宫四壁以及帐眉等为他所画。慈禧赐皇帝国戚及王公大臣之画,多有由王仁治代笔者。辛亥革命后,王氏与皇家同时被赶出故宫,这才回到杭州。由于王氏离杭十多年,人脉多断,又因他的画风不得不迎合皇室的爱好而偏于华丽、甜俗,与当时沪杭一带崇尚文人画格格不合,因而以画谋生难免艰滞。旧时知识分子,末路则设塾授徒。王氏之设西泠书画社或云因教育家范耀雯(效文)、汪笃沈、陈礼文之请,更重要原因或当长远之生计有关,王氏次子小曾为余绘一西泠书画社形式草图,地址为杭州箭道巷。我请西泠印社的一级美术师潘景友绘成图后,送王府求王小楼题词如下:“乾良兄为纪念先严潜廔公设西泠书画社事,请潘君绘社图留念。一九八四年六月,王小廔八十八岁志。”第二年三月,王老亦归道山矣。

  王仁治的画作,在公私收藏及历届拍卖图录中均曾见到,而书法作品则十分罕见。廿年前我曾到桐庐,漫步桐君山,无意中发现一处山径旁的摩崖竟是王氏所书。大喜过望,后命在桐庐之学生蓝银坤将它拓出。大字“江山一览”,取径汉隶图、魏碑之间。小字为“己未重九,偕王霁亭同游,杭州王潜廔题,王墨林镌”,结体端凝朴茂。因摩崖即在山径之旁行人多有磨损,需在当地比对才能辨认。我曾建议当地领导加以修整填色,据云已经完成。今查己未,即1919年。

  后来桐庐在江滨造公园时,即摹此四字以题园中主楼之横匾。游人至此,小憩楼中,但见桐君山高耸于前,分水江扬波于下,四周山环水曲,胸襟为之一爽。见此匾额,莫不赞叹题者的构思之妙。又谁知题者虽佳,而移用者则更妙哉!



作者
文章赞赏列表
相关新闻

标签相关

浏览量:161998 时间:2020-11-20 16:58:01

浏览量:200565 时间:2018-05-28 10:34:28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

发 表 您 的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