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列车,雪国之歌

  • 2018-06-28 14:13:01
  • 点赞量:2153
  • 点击量:44850
  • 作者:

瑞士列车,雪国之歌

2018-02-01 19:57瑞士

你在读什么样的旅行书?

最近收到了好几本朋友撰写的旅行书,他们大多为《旅行家》撰稿多年,有香港作家马家辉的《死在这里也不错》,文泽尔的《旧视线》,诗人韩博的《涂鸦与圣像》、《与酒神同行》……小众杂志研究者、策展人爱米主编的杂志书《Be Water Journal水象》里有大量关于城市化的描写,姑且也算此列。由此联想到,那些伴随着我们旅程的书,也在悄悄变换着模样。

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更迭,即便LP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人们越来越需要另外一种不同于路书式的阅读出口,上面或许没有景点、没有攻略,对目的地的描摹是个人化的,带有提炼和思辨,甚至不排除偏见。质量上来划分,从游记,到旅行书,再到文学作品,各有受众,而这种转变,伴随的是大众旅行从到此一游过度到深度游的时代背景。

文学家自不必说,文艺青年的世界旅行,即是由无数大师组成的。严格说来,他们不是旅行书作家,但却在无意中成为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最著名的导览词,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旅行线索。像是聂鲁达之于智利,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早早就用尽人间词汇写遍了故土,若不是带着他的《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我们不会在造访智利时想去参观动物园,在看到聂鲁达故居里的动植物标本、模型、摆件时,也不会联想到背后的故事,以及通过此折射出的智利与世界的关联。还有本期的封面专题,当我们旅行瑞士时,手里拿的是罗伯特·麦克法伦的《心事如山》,不了解人类与高山的情感史,就无法理解瑞士人性格的养成。而赫尔曼·黑塞的《温泉疗养客》、《漫游记》则让我们的阿尔卑斯山南麓乡间之旅有了一丝不断越界的意味。

除了文学家,当历史学家、地质学家、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不同身份的人,都加入到旅行书的创作中来时,目的地的解读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去爱尔兰的路上,我们带着翻译家邱芳哲写的《亲爱的老爱尔兰》,那是欧洲的尽头,人们沉浸在叶芝捏造的草根的、历史悠远的、田园情怀的、不同于英国的老爱尔兰里不可自拔;历史学家罗新的《从大都到上都》,450公里的河山尽是大历史和小历史的交汇;诗人韩博《涂鸦与圣像》、《与酒神同行》中,只有从酒神精神的角度,才能看到意大利、波兰、塞尔维亚、英国、阿根廷、瑞士这几个国家的内在联系;书评人云也退的《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以他在以色列一所集体农庄的生活为背景,刻画着这个矛盾重重的国度,既安全又危险,既贫瘠又富裕,既保守又开放,既顽固又创新;博学馆爱好者沈辛成的《纽约无人是客》,并非一本简单的纽约博物馆介绍读物,它把策展人推到台前,消除了博物馆和观者的距离感;旅居中国多年的美国作家迈克尔·麦尔,在写《东北游记》时,把中国东北农村,形容为他读到的最好的“回忆录”。

19世纪时,天才诗人兰波把“生活在别处”写在了巴黎大学的墙上,100多年过去了,这句话成为许多人旅行的原始动力。世界那么大,也许,阅读,才是最好的“生活在别处”。

瑞士列车,雪国之歌

要论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人搭乘火车最多,拥有新干线的日本也要输给瑞士人。据说,瑞士每人每年平均搭乘火车里程数高达2288公里。它既是点到点之间最理想便捷的交通工具——5600多公里密集的铁路网连接着大城市和小乡村、3000多米的高山和人迹罕至的湖泊,3小时就可贯穿整个国家,也是对瑞士安全、舒适,以及瑞士人守时、创新的极致体现。通过一列列火车,旅行者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对瑞士的文化窥探。2月,中国的春运又将来临,这场每年一轮回的人口大迁徙早已消磨掉了火车在国人心中的浪漫感。《旅行家》带领你把目光投向将火车之旅发挥到极致的欧洲雪国瑞士,那“咣当咣当”的声响中承载着旺盛的好奇心,车窗内的眼睛里装满了所有的湖光山色,与陌生人的咫尺之距连接着异国与他乡。

瑞士火车行游地图

作者
文章赞赏列表
相关新闻

标签相关

浏览量:137156 时间:2020-11-20 16:58:01

浏览量:173383 时间:2018-05-28 10:34:28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

发 表 您 的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