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音乐中聆听节奏摇摆
在美国音乐中聆听节奏摇摆
来源于网络
5月20日的这场交响音乐会,在中国爱乐乐团2017-2018音乐季的演出安排中十分特别。音乐会上上演的四部作品都是来自20世纪的美国,听众得以在这场音乐会上通过音乐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韦恩·马歇尔作为钢琴家与指挥家与世界各地的许多著名乐团都曾有过合作,自幼浸淫于爵士音乐的成长经历与严格的古典音乐训练让他成为了诠释美国现代作曲家音乐作品的不二人选。而本场音乐会上另一个明星则是中国小提琴家黄蒙拉,他在科恩戈尔德的小提琴协奏曲中展现出的精湛演奏让人难忘。
音乐会的重头戏是两首格什温的音乐作品:《蓝色狂想曲》与《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乔治·格什温是美国现代作曲家和钢琴家。1898年9月26日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个贫苦俄国移民家庭。1937年6月11日逝世于加利福尼亚的好莱坞。格什温少年时曾随查尔斯·汉别泽学习钢琴,跟爱德华·克兰伊学习作曲理论。十六岁时,他被生产音乐影片的莱密克公司雇用,成为一名专写“电影插曲的人”。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流行歌曲,赢得听众的好评,其中《斯瓦尼》使他一举成名,并逐渐成为百老汇和好莱坞的著名作曲家。1924年,他为保罗·怀特曼的爵士音乐会创作了钢琴与爵士乐队的《蓝色狂想曲》。作品演出后大获成功,格什温一举成为世界知名的作曲家。1925年,纽约爱乐乐团开始委托他作曲,由于未接受过正统的音乐教育,此时他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学习作曲理论,并得到了杜克、列万特和勋伯格等作曲家的帮助。此后,他又拜鲁宾·戈德马克为师,学习乐队配器法。1928年赴巴黎休养,创作了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等著名作品。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开始涉足电影音乐,为好莱坞电影作曲。1932年的《为君而歌》获普利策奖。1935年又创作了描写黑人生活的影响巨大的歌剧《波吉与贝丝》。这段时间是他短短一生中的创作黄金时期。格什温的音乐,几乎完全采用美国黑人舞曲和爵士音乐风格的独特旋律以及配器手法来进行创作的。他凭借自己的天赋,把爵士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并使爵士乐这种通俗音乐和交响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格什温是美国第一位民族作曲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只留下为数不多的作品,但他却创立了美国所独具的音乐风格,成为美国民族音乐的 奠基人。
出生于1900年、逝世于1990年的阿伦·科普兰几乎完整地见证了整个20世纪,也被认为是美国现代作曲家中的代表人物,更因为在传播古典音乐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而被人铭记。使得科普兰建立起广泛名望的作品是他的三部芭蕾舞剧《小伙子比利》、《牛仔竞技表演》和《阿帕拉契之春》,其中《阿帕拉契之春》被认为是科普兰最好的作品,该作品为作曲家赢得了1945年的普利策奖,时至今日普利策奖以曾向科普兰颁奖为荣。作品创作于1943-1944间,由美国著名的现代舞蹈艺术家玛莎·格雷厄姆向作曲家委约,1944年作品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首演。作品的副标题《为玛莎而作的芭蕾》也是科普兰最初拟定的标题,首演前夕玛莎·格雷厄姆建议作品标题改为《阿帕拉契之春》,语出自美国近代诗人哈特·克莱恩的诗歌《舞蹈》,其中对阿帕拉契山脉有着赞叹式的描写。所以事实上科普兰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并没有预测到之后作品将以《阿帕拉契之春》扬名, 更没有加入有关阿帕拉契山脉的因素。科普兰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每一次听到人们赞美他的这部作品“抓住了阿帕拉契亚山脉的神韵,用音乐的语言展现了迤逦的风光”时都一笑了之。然而音乐中十足的画面感,以及充满了昂扬精神的美国式的音乐风格,都成为了音乐爱好者们热爱这部作品的原因。
与格什温与科普兰不同的是,科恩戈尔德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美国作曲家,而是属于因为欧洲动荡的格局而被迫来到新大陆的大批犹太裔欧洲音乐家中的一员。科恩戈尔德1897年出生在奥匈帝国,以神童而著称的他十岁时就为马勒演奏自己的作品,收到了后者极高的赞赏并推荐他跟随策姆林斯基学习作曲,随后始终都是维也纳甚至欧洲大陆音乐圈中的青年才俊。有趣的是在1934年代被邀请至美国好莱坞为电影版《仲夏夜之梦》改编配乐后,他成为了好莱坞炙手可热的音乐创作人。当他1938年再次返回美国期间发生了德国吞并奥地利事件,作为犹太人的科恩戈尔德不得不留在美国。他曾为了生计而发誓只创作电影音乐,然而在1945年发生的两件大事改变了作曲家的生活轨迹:首先是他父亲辞世,其次便是二战结束。这两件事情对他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曲家决定迅速淡出电影配乐事业,回归到音乐厅演奏作品的创作之中。著名小提琴家布隆尼斯拉夫·胡贝尔曼建议他先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便成就了这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他以此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出色的严肃音乐作曲家,更为世人留下了一部精彩的小提琴协奏曲。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