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到宫廷:细数黄釉瓷的发展历程

  • 2018-04-11 15:14:12
  • 点赞量:1657
  • 点击量:31913
  • 作者:

从民间到宫廷:细数黄釉瓷的发展历程

黄釉瓷产生于何时不可确考,唐代之前已有黄釉瓷的烧造。及至唐代,寿州窑黄釉瓷独步一时,四川的邛崃窑、河南的巩县窑、陕西的黄堡窑也多有烧制。明代以前的黄釉多数为黄褐色或深黄色,不是真正的黄色。明代弘治年间,黄釉瓷的发展臻于极盛。清代的黄釉瓷在延续明代传统的基础上,为黄釉瓷增添了几许创新色彩,黄釉瓷的发展遂迎来了新的高峰。

唐代以前的黄釉瓷唐代以前,黄釉瓷已经出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收藏着一件北齐时期的黄釉乐舞图瓷扁壶。可见,黄釉瓷的出现年代是相对较早的。

黄釉乐舞图瓷扁壶,北齐,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壶施黄褐色釉,釉色不均,底无釉。两肩左右各有一系。壶腹两面刻有相同的由5人组成的乐舞场面。5人均高鼻深目,身穿窄袖长衫,足穿靴,应属西域民族。中央一人为舞者,在莲花座上起舞,右臂横举,左臂反手叉腰,转头回顾,右腿屈提,左脚踏地,舞姿有力。左边二乐人吹笛、击掌,右边二乐人弹五弦琵琶、击钹。一般认为,该扁壶上的乐舞是后来盛行于唐代的胡腾舞,原为中亚塔什干地区的民间舞蹈。

唐代:初创期的质朴我国的瓷器发展,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原始瓷的青黄釉色也预示着瓷器发展的方向。及至汉代,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已能够成功烧造。青釉瓷,成为我国最早的颜色釉瓷器。北齐之时,出现了最早的白釉瓷。唐代之时,无论是青釉瓷,还是白釉瓷,都迎来了各自发展的新高峰。南有“类冰”、“类玉”的越窑,北有“类银”、“类雪”的邢窑。当此时,在“南青北白”的格局下,其他瓷窑若想独立发展,必得于“南青北白”之外开出新的路向。而寿州窑的选择,则是在青瓷与白瓷之外,烧造独树一帜的黄釉瓷。当此时,四川的邛崃窑、河南的巩县窑、陕西的黄堡窑也多有烧制。

寿州窑黄釉注子,唐代,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寿州窑黄釉注子,1959年出土于安徽泗县。注子是唐代较为流行的酒具。除造型工整,制作精美外,其最具特色是纯正腊黄的釉色,且釉面光滑匀净。这是缘于在施釉前先上了一层化妆土,又称“瓷衣”,它掩盖了胎骨的粗糙,起到了美化瓷器釉面的作用,因此寿州窑的黄釉产品在唐代的瓷器中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邛崃窑黄釉茶铫,唐代,现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

茶铫为煮茶器。这件邛崃窑黄釉茶铫,口沿有唇,深弧腹,平底。器腹中间有一竹节形横把,与之成90度的一侧有匜形流。砖红色胎,带有强烈的四川邛崃窑瓷器的地方特色。器腹只施半釉,器内也不施釉,系实用器。

巩县窑黄釉风炉及茶釜,唐代,现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

风炉呈筒状,上侈下小,炉门口以下部分出沿,下承圈足。炉上半部有镂雕三珠形,下腹部开炉门,炉门为壸门式。茶釜折沿,浅弧腹,口部有两环形耳。风炉外施黄釉,里面不施釉。茶釜内部施黄釉,外部涩胎不施釉。

宋辽金元时期:延续唐代的辉煌宋辽金元时期的黄釉瓷,延续着唐代的辉煌。辽代的黄釉瓷器更是带有浓重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黄釉凤首瓶,辽代,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釉凤首瓶,花口外撇,细长颈,溜肩,长腹,束胫(音jng),圈足。颈部贴塑一凤头,前有嘴、后有冠,两侧各塑出凤鸟眼、眉、耳。颈部装饰弦纹多道。通体施黄釉,釉内隐现深色的条状与点状斑纹。此瓶堆塑手法简练,颈部的凤鸟仿佛伸颈敛翼直立,夸张而不失真。釉内隐现深色的条状与点状斑纹虽为釉料不纯所致,但也增加了釉色的美感。(北京故宫博物院郭玉昆)

黄釉执壶,辽代,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釉执壶,直口,细长颈,丰肩,长圆腹,圈足。一侧为八棱形壶流,流细长弯曲,根部饰一皮扣状装饰,另一侧为带状长柄,连于颈肩。自壶口至近足处,通体饰弦纹6组。器身施黄釉,釉面光亮莹润。执壶为辽代瓷器中的常见器形,而此壶造型独特,其细长颈、壶流及壶柄的式样独具风格,在辽代瓷器中亦不多见。(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小琦)

明代:“娇黄”初现明代以前的黄釉多数为黄褐色或深黄色,不是真正的黄色。自明代起,真正意义上的黄釉瓷开始烧造。同样自明代起,黄色被视为皇家的象征,仅限于御用。明代弘治年间所产黄釉瓷,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娇嫩,是黄釉瓷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黄釉金彩牺耳罐,明弘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釉金彩牺耳罐,广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肩两侧置对称牛头形耳。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外壁自上而下饰金彩弦纹9道。底素胎无釉。无款识。(北京故宫博物院吕成龙)

黄釉描金双耳罐,明弘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釉描金双耳罐,直口,溜肩,肩以下渐敛,平底,口、肩之间置对称曲带形双耳,口、底大小相若。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罐身上下共有描金弦纹7道,双耳上各有青花线2条,下腹部相对的两面以金彩绘二牛。底素胎无釉。(北京故宫博物院吕成龙)

清代:蕴蓄新变明晚期时,黄釉瓷曾一度停烧,直到清顺治时期才又恢复了烧制。清宫的黄釉瓷器多在重大仪式中使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黄秞瓷在仿制明代黄釉瓷的同时,蕴蓄着诸多新变,综合运用暗刻、划、印、雕等装饰工艺,并将釉上彩绘也运用到黄釉瓷的烧制中来,从而形成黄釉瓷发展的又一高峰。

雍正款黄釉盅,清雍正,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雍正款黄釉盅,敞口,直斜壁,圈足。盅内施白釉,外施黄釉,釉色纯正,釉面光亮莹润。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北京故宫博物院纪炜)

黄地蓝寿字纹碗,清同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地蓝寿字纹碗,敞口,弧壁,深腹,圈足。里施白釉,外施黄釉为地,上饰蓝彩篆书寿字纹。足内施白釉书红彩“同治年制”四字楷书款。碗造型敦厚稳重,黄釉呈娇嫩的明黄色,釉面莹润。“寿”字纹装饰,每周排列20字,上下由疏至密。该碗是同治时期御窑厂为慈禧太后祝寿所订烧的瓷器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黄卫文)

黄地红蝠金团寿字纹盖碗,清同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地红蝠金团寿字纹盖碗,敞口,深弧壁,圈足,盖拱形带环行抓钮。里施白釉,外施黄釉为地,上饰金彩“寿”团字纹,盖面和腹壁各书两周、3周,每周8字。字间以红彩蝙蝠纹和蓝彩“卍”字纹相隔。抓钮及足内施白釉,书红彩“同治年制”4字楷书款。盖碗造型规整,黄釉呈娇嫩的明黄色,釉面莹润亮泽。团“寿”字纹装饰排列疏密有致,是同治时期御窑厂为慈禧太后祝寿所订烧的瓷器之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黄卫文 网络整理)


作者
文章赞赏列表
相关新闻

标签相关

浏览量:157233 时间:2020-11-20 16:58:01

浏览量:194516 时间:2018-05-28 10:34:28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

发 表 您 的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