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骄逸丧高京 ――鄚州历史故事系列之四
公孙瓒骄逸丧高京
――鄚州历史故事系列之四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那些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地方官吏和豪族军阀各自争抢地盘,扩充实力。在北方,袁绍占据青州,韩馥占据冀州,公孙瓒占据幽州。他们之间勾心斗角,互相混乱兼并。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七月,幽州公孙瓒以讨伐董卓为名南下,欲攻冀州。青州袁绍伐董卓的大军也回驻延津(今河南汲县东)虎视冀州。冀州牧韩馥见两面受到威胁,权衡利弊,最后接受了袁绍所派说客荀谌的建议,归顺袁绍。袁绍兼并冀州后锋芒直指幽州公孙瓒。而当时公孙瓒刚刚大破三十万黄巾军于东光之南,正屯兵磐河(今德州、沧州交界一带的枯水河),士气正盛。得知袁绍攻打自己,便上疏汉献帝,历数袁绍十大罪状,请旨举兵讨袁。他亲自率兵三万迎战袁绍,在界桥遭到袁绍先锋官麴义所率“精兵八百,强弩千张”的伏击。公孙瓒大败还营,又被麴义追兵攻破营寨,瓒军散退。初平三年(公元192)公孙瓒为雪旧耻,又派兵攻打袁绍,败于龙溱,于是退守幽州。袁绍派部将崔巨业带兵数万围攻固安不下,乃退军南还。公孙瓒统兵追击,双方战于拒马水(今雄县境内),大破袁绍军,斩杀七八千。公孙瓒乘胜南攻,直至平原(今山东境内)。任命部将田楷为青州刺史,驻守齐地。袁绍派兵与田楷连战二年,双方粮草耗尽,“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无青草。”(《后汉书·公孙瓒传》)袁绍再派其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打败田楷,挥军北上攻打公孙瓒。
这期间,公孙瓒已赶走朝廷委任的幽州牧刘虞,全部占踞幽州,“猛志益盛”。他听信当时的民谣:“燕南陲、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励,唯有此中可避世”的说法,认为“鄚州”这个地方正符合童谣所言。于是决定“徙镇”(迁都),即把幽州刺史治所移至鄚地。在鄚州城北修建“易京”,又名“高京”。唐代章怀、太子贤所作《后汉书注》记载:“易京故城在今归义(雄县)县南十八里”。具体地址待考。
“易京”城池建筑颇具规模。城内盛修营垒,建楼观数十座,临易河,通渤海,用米汤和泥筑城墙,以铸铁做城门。城内积存军粮三百万觥。又命士兵开垦屯田,以供军粮。公孙瓒自以为所筑的新京城固若金汤,可以高枕无忧。于是终日在城内花天酒地,拥美女,看歌舞。“居于高京,斥去左右”,“男人七岁以上不得入易之门”,专由姬妾待奉。如有书信公文,俱送至城下,由侍女用绳索吊上城墙,送入宫中。又让城中妇女练习大声说话,以便于数百步内“传宣教令”。由于公孙瓒只知在城内骄奢淫逸,疏远了部下和幕僚,无所亲信。以致谋臣猛将“稍有乖散”。而他自己却认为“吾诸营楼露千里,积谷三百万觥,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
建安三年(公元l98)秋,袁绍统兵攻打高京,公孙瓒一面派其子公孙续求救于黑山诸帅,一面让部下士卒“筑三重营以自固”。但是,由于袁绍兵攻城甚急,又挖地道直通城内,犹如“神兵天降”,“状若鬼神,鼓角鸣于地中”。(《汉书·公孙瓒传》)公孙瓒还以为是援军到来,带兵出城接应,被袁绍兵截杀,狼狈逃回城中。建安四年(公元199)春,袁绍攻破高京城。公孙瓒自料必死,将其姐妹妻子全都缢死,然后引火自焚。
公孙瓒骄逸丧高京,成为千古笑谈。八百多年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为即将到鄚州赴任的好友梁仲通送行时,写了一首诗歌,重提公孙瓒失高京故事,告诫梁仲通到鄚州任上,记取公孙瓒失败的教训。苏轼诗作原文如下:
送将官梁左藏之鄚州
燕南垂,赵北际,其间不合大如励。
至今父老哀公孙,燕土为城铁作门。
城中积谷三百万,猛士如云骄不战。
一朝鼓角鸣地中,帐下美人空掩面。
岂知千骑平时来,笑谈謦欬生风雷。
葛巾羽扇红尘静,投壶雅歌清宴开。
东方健儿虓虎样,涕泣怀恩廉耻将。
彭城老守亦凄然,不见君家雪儿唱。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