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繁荣文化 振兴乡村Pan Lusheng: flourishing culture and revitalizing the countryside

  • 2018-03-10 11:11:38
  • 点赞量:2215
  • 点击量:42855
  • 作者:

潘鲁生:繁荣文化 振兴乡村

导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之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就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顶层设计。乡村文化、乡风文明上升到乡村振兴保障的高度纳入战略蓝图。

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以留住中华民间文化的根脉为己任,坚守田野,调研民艺,行走在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一线。党的十八大以来,潘鲁生践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命,围绕民间文艺发展开展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就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农村文化生态建设、工艺美术振兴等建言献策。今年两会,潘鲁生提出“关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提案”,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在新时代充满新的生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潘鲁生

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使我国乡村在经历了近两百年深刻转型后迎来复兴发展的新时代机遇。乡村振兴是乡村文明的振兴,使文化成为乡村的凝聚力、生产力和驱动力,以文化提升生活品质,拓展发展空间,引领文明进步,造福乡民,具有重要意义。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实施“新乡贤培育计划”,建设乡村思想道德高地,充实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建设,聚人气,能传承,有后劲,是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乃至整体振兴的一个关键。实施“新乡贤培育计划”,重在重建乡村的知识阶层,培育精英资源,充实精英力量:一是加强知识技能培训,着力提升本地农民素质。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文化人,培育乡贤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好为德于乡”的乡贤精神,建设乡村思想道德高地。三是吸引新乡贤反哺,鼓励各方社会贤达投身乡村建设,推动人才回乡、企业回迁、资金回流、信息回传,使优秀资源回到乡村、惠及乡村。

二、开展“一村一规划”,修复乡土文化景观,提高乡建文化质量。生态宜居的乡村要尊重自然环境,尊重历史肌理,尊重地域文化,建议基于县域总体规划,编制镇村规划,坚持“多规合一”“一村一规”“绿色优先”,并严格依法依规开展村落保护、村庄整治和民居建设:一是对耕地和建筑用地做出规划,严禁违法占用耕地开展建设,对于民居建设面积、高度、形态等应规必规,当限必限,坚决不走回头路。二是对文物建筑、传统民居保护做出规划,对建筑现状、用地现状、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因素等做出评测,制定明确的保护规划目标、原则和措施内容。三是对村容村貌整治做出科学规划,涉及垃圾处理、雨污排放、电线电路入地、家畜家禽集中饲养等,提出总体整治方案,打造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匹配的美丽乡村,提振乡村自信和吸引力。

三、实施“民俗文化+”计划,发展优秀乡风民俗,增强乡村文化驱动力。优秀民俗文化能够凝聚民心、教化人心,是情感的纽带,能够增进乡土生活的幸福感,实施“民俗文化+”计划,有助于充分发挥民俗文化作用:一是“民俗文化+乡村治理”,积极利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正能量,把传统道德约束与村民自律、村组织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和谐稳定。二是“民俗文化+公共活动”,使优秀民俗成为乡村公共活动的平台资源,在文化上有传承,在发展中有凝聚和认同。三是“民俗文化+经济发展”,在自觉传承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发展观光农业、现代农庄和特色小镇等,使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使乡村成为宜业宜居的新家园。

四、实施“手艺农村”计划,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生态——人文”一体化发展。在工艺美术资源丰富地区,构建“手艺农村”站点,实现“一村一案”“一乡一业”网格化布局,在条件成熟地区探索建立传统手工艺原创生产示范基地,以手艺带农户,以农户带农村,以农村带基地,以基地带销售,建设“手艺农村”原创手工艺品线上线下营售商业模式,发展农村手工文化产业。同时,在民族及边远贫困地区实施“手艺文化扶贫”,推动少数民族及边远贫困地区手工艺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区域文化品牌转移,加强手工艺知识产权法律援助,开展创意研发等文化帮扶,开放手工创意产品发行传播通道,帮助产品直销,动员吸收社会力量来发展民族地区及贫困地区特色手工艺。

五、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充实乡村内生动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风土人情各异,农村文化建设应根据各地实际,体现地域特色。一是从乡村文明出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共同价值的“乡土博物馆”等文化设施,重视具有识别价值的乡村聚落、民居住宅等“乡土景观群”,使集物候节律、传统节日等与日常生产生活一体的“农业遗产带”焕发活力,进一步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发挥乡土文化景观的人文辐射作用。二是从地方文化出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调动农民参与热情,自创文化阵地。鼓励各类民间艺人为农村文化服务多做工作,让民间文艺活跃在民间。三是加强“三农”题材文艺创作,反映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叙述优秀的“三农”故事,体现乡村价值、乡村精神,鼓舞人们建设乡村、发展乡村。

来源:人民网

作者
文章赞赏列表
相关新闻

标签相关

浏览量:163446 时间:2020-11-20 16:58:01

浏览量:202133 时间:2018-05-28 10:34:28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

发 表 您 的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