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当随时代”吹响时代的号角,延续传统文化的脉搏


“笔墨当随时代"引领时代发展,唱响传播传统文化的号角。IMG_20250222_164608.jpg


一、核心内涵

‌传统笔墨的当代转化‌

在技法上融合古建筑与山水,通过"层层积墨"表现历史古迹的沧桑感,如《太行秋韵》《岑楼烟云》等作品,既保留传统水墨的"苍润魅力",又赋予古迹以力学美感‌。

采用"水墨互破"技法创造氤氲意象,结合青绿设色实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视觉效果,如《大罗仙境》中"万里碧榆风"的意境‌。

‌题材的时代性拓展‌

聚焦古寨、古城等历史载体,通过山水画"弘扬历史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IMG_20250207_102615.jpg

作品如《君临天下》既包含"当代生活气韵",又体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哲学高度,形成古今融合的审美表达‌。

‌审美意境的创新‌

通过"纤尘不染的山水"表现"一天清淑气"的纯净感,融入"云上山巅""百尺悬瀑"等动态意象,突破传统静态山水格局‌。

二、现实意义

‌文化传承的活态实践‌

将古建筑作为"中华艺术瑰宝"的视觉符号,用笔墨记录"千百年风霜雨雪洗礼"的历史痕迹,实现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播‌。

‌文人精神的新建树‌

作品兼具"气韵生动的妙意"与"当代文人"的思考,如《太行秋韵》中"石径牧归"的田园意象,为传统文人画注入现代生活气息‌。

‌民族美学的自信表达‌

通过山水与古建筑的结合,展现"民族文化更自信"的创作立场,如侗寨鼓楼等题材强化了"精神家园"的象征意义‌。

三、时代价值

张国庆的实践印证了"笔墨当随时代"的本质:在技法上突破程式化笔墨(如积墨与破墨结合),在题材上连接历史与现实(如古城与当代生活),最终形成"风行雨霁"般的艺术生命力‌。这种探索不仅延续了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理论精髓,更通过具体创作证明了传统水墨在当代文化建构中的可持续性。

作者
文章赞赏列表
相关新闻

标签相关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

发 表 您 的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