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迎风起航不负新时代

  • 2017-12-15 16:00:24
  • 点赞量:2271
  • 点击量:42174
  • 作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迎风起航不负新时代

原标题:【领航新征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迎风起航不负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中国自己创办的首批航空高等院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建设航空航天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团结全校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求真务实、立德树人,努力培养航空报国的一流人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楼

用故事讲道理,引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一个好的思想教育过程就像谈恋爱一样,以心换心,用最好的方式,最好的话语转换方式,在最恰当的场合提供给对方,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效果。”2017年10月18日,南航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第一次以党代表身份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以一个青年教师的视角对十九大进行了观察与思考。

南航学子认真听党课

除了80后党代表的身份,南航大徐川更是一名“正能量网红”。身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擅长用年轻人的视角和语态,把思想政治工作如春风化雨般变生硬为柔软、变尖锐为温和,深受青年人的喜爱。

“十九大报告里有很多暖人心、接地气的话。比如,‘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特别形象……”前不久,在“顶天立地谈信仰”党课上,徐川用幽默的语言与南航大师生们分享首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感受。现场掌声与笑声交叠,全场500余名师生跟着“川哥”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走进”十九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本版1均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供

此外,十九大期间,徐川还在“南航徐川”公众号推出了《陪我一起开个会,好吗?》以及《特稿:党代会、党代会报告及其他》,两篇阅读量达到十万多,很多年轻人留言、评论,传递自己的声音。

近年来,在南航大,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畏为代表的思政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做了许多有创意、有价值的探索:开设校内公开课《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借助微信、新浪微博等平台,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精心策划并推广“一分钟”系列微视频,诠释“中央精神”“时事热点”……让“高大上”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落脚点,使艰涩的知识变得有趣易懂,年轻人也能坐得住、愿意听、听得懂。

“如今,十九大精神在南航大的氛围很浓厚,课堂、图书馆、运动场,处处都能体会到,但在一些学生的眼中,它可能还只是一个理念,我们要做的是让它落地生根,走进学生的心里。”徐川说,在履行好十九大代表职责的同时,他也将与南航大思政教师们一起组建“川流不息”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探索更多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成为更多年轻人的同路人和知心朋友。

连成线形成面,使思政影响落到实处

“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对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老师们,提出了新的重要任务。很多最新理论成果和提法,也要马上进课堂。”南航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平旭在谈到观看十九大开幕会的感受时如是说。

十九大开幕当天,全校设立60多个会场,组织“长空学者”、学生党员代表、离退休人员等党员群体以及各学院、各部门集中收看;国际教育学院还组织了部分留学生进行观看……教学楼、实验室、宿舍楼的室内屏幕前,都站着聚精会神观看的同学。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让新思想“走心”又“入脑”,各学院在观看完开幕会直播后,第一时间围绕“十九大会议的召开”“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校园内掀起了关注十九大、热议十九大、学习十九大的热潮。

航天学院一分钟团队创作的十九大主题微视频,开展的“我身边的十九大1展”活动;能源与动力学院组织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主题学习交流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喜迎十九大,共议法治中国建设”党员座谈会……一场场精彩的十九大精神学习活动在南航大遍地开花。

除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分组举行“学习十九大报告,融入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集体备课会,教师们就十九大报告的新意,如何融合十九大报告精神进课堂的形式、方法等分享心得体会,并着手筹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课程中融入十九大报告内容。

南航大党委书记郑永安告诉记者,为让十九大精神在南航大落地生根,学校还成立校内宣讲团,到二级单位进行全覆盖宣讲,创新形式载体,力求实效。

溯历史看未来,让“航空报国”之志源远流长

“办大学就是办氛围”。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65年来,南航大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行业发展要求,形成科研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浓厚氛围。

“我是科学家又是一名老党员,航空报国,我责无旁贷。”谈起十九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南航大教授赵淳生激动不已。已是耄耋之年的赵淳生仍然在科研的道路上攻坚克难,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超声电机的中国梦。

南航大党委副书记、校长聂宏告诉记者,近年来,南航大始终秉承“航空报国”之志,大力实施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暨“群星计划”,强调对学生“三实一新”共性特质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做到基础扎实、做事踏实、为人朴实,还要锻炼创新能力。在历年的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南航大学子8次蝉联“优胜杯”,书写了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南航大现象”。

目前,南航大共有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新增工信部重点学科7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获各类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48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34项;成功研发了28种型号无人机,实现了我国无人机研发史上若干个第一。

【书记校长谈】

加快建设航空航天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郑永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新中国创办的首批航空高等院校,建校65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5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参与我国所有航空重要型号研制,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南航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航空航天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心,走强化特色之路、人才强校之路、创新驱动之路、深度开放之路、文化引领之路,全力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走强化特色之路,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拥有一批一流学科,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一方面,强化航空航天民航优势学科特色,建设好“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并发挥优势学科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学科繁荣;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成为重要突破点,实现弯道超车。通过战略组织和机制创新,努力培育衍生“航空航天+”“军工+”等特色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通过链式反应,使有战略需求、有发展希望的“支流方向”成为未来的“主流学科”,构建已有特色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群峰突起、竞相争辉的发展格局。

走人才强校之路,加快提升发展主体。一流大学建设,必须着眼于人才、着力于人才,必须加快做大做强队伍这个发展主体。既要“移栽大树”,发挥学术大师汇聚团队、引领学科的作用;也要“选育新苗”,压担子、搭梯子,使青年人才释放潜能、快速成长;还要加快建设一支敢于担当、善于谋事的管理队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明确发展目标,提供资源保障,为各类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绘制清晰的路线图,充分发挥人才的聚集效应和创造活力。

走创新驱动之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适应全球科技变革和国家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办学从资源投入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对接新时代国家战略、瞄准国际前沿,实现两者的结合统一。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加快构建一流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以一流的人才输出、一流的学术产出、一流的服务贡献,成为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获得世界学术共同体的认同。着力推进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让创新贯穿学校一切工作,驱动学校新一轮发展。

走深度开放之路,加快汇聚发展资源。面向新时代、必须“立足南航、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把目光放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上,在国际坐标下谋划自身发展。进一步汇聚国际一流师资、学生、项目等“硬资源”,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加快吸收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经验等“软资源”。进一步把办学实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在更加主动服务需求中提高对优质资源的竞争能力。通过厚植开放,将一切能够提高南航发展能级的资源汲取汇聚到南航来。

走文化引领之路,加快提增发展动力。一所大学的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导向,是大学的灵魂和发展的力量源泉。在65年办学历程中,南航人秉承“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遵循“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践行“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学校实现快速发展。在历代南航人身上稳定地表现出了三种精神特质:航空报国的国防使命,团结拼搏的创业精神,志在超越的一流意识。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有力地支撑着南航在发展的关键时刻苦战过关,实现了数次跨越。在迈向新目标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传承和发展南航优秀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教育理念融入南航核心文化价值体系,让先进文化凝聚共识、激扬正气、提振信心,释放无形而强大的动力。

【教师说】

培养创新型时代新人

作者:郭万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这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1995年,我受邀前往澳大利亚大学工作,当时感觉到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全方位的差距,之后国家的需要促使我一年之后回到国内。20余年过去了,我明显感觉到国家在各方面的快速发展、甚至赶超,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进步。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特别振奋人心。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水平已经逐步从整体跟跑转向局部并跑、个别领域领跑。在新的时代,如何实现在一个又一个领域的“弯道超车”,是时代赋予科研人员的使命,也为我们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我认为,大学要引领时代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的“时代新人”。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这个过程中,需要一批又一批“时代新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大学正在培养的学生,正是今后实现“两步走”目标的中坚力量。

我认为,大学承担着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的重要使命,创新型领军人才要具有“责任意识、科学素养、国际视野、人文情怀”。那该如何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以我的研究为例,航空航天学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力学更是有几百年的历史,大学里用的教科书也都是过去的知识,一成不变的按照教科书和过去经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不仅不能够引领时代发展,还要被时代所淘汰。

新时代提出新使命,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必须要不断修炼内功,无愧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一方面,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资深教授,都要瞄准学术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学生议】

立志献身祖国航空航天事业

作者:黄鸣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2015级研究生)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这令我们青年学子倍感振奋。

怀着一腔热忱进入飞行器设计专业学习已经七年,得益于国防单位和航空院校搭建的研发平台,我和50几位同学组建多支科研团队,参与了16项校内外科创项目,撰写了10篇学术论文,并斩获国际无人机赛一等奖等奖项。我们深知,航空报国任重道远,尤其国之重器的核心技术只能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未来航空航天人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开拓国际创新视野;但另一方面,我们仍需弘扬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做研究,精益求精搞制造,力争研发出更多好的飞行器,为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添砖加瓦。我将和同样怀揣“航空报国”理想、立志铸剑长空的南航学子,共同投身于这项我们深深热爱的事业。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文章赞赏列表
相关新闻

标签相关

浏览量:160616 时间:2020-11-20 16:58:01

浏览量:198626 时间:2018-05-28 10:34:28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

发 表 您 的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