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观察丨湖南舞蹈好戏连台
湖湘观察丨湖南舞蹈好戏连台
2018-07-28 07:09
近日,2018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进基层”培青舞蹈营(湖南班)培训在长沙开班,这一针对最具创新潜能和发展潜力的青年舞蹈人才的培训项目落地长沙,是对整个湖南舞蹈事业发展的肯定与褒奖。从春秋战国时期起,楚舞便声名显赫,李白便有“ 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之句。1996年,湖南歌舞剧团推出了舞剧《边城》,为湖南首获“文华奖”,近几年,湖南舞蹈界更是编排出《八班教室》《桃花源记》《红于二月花》等精品力作,湖南舞蹈享誉全国。 楚人尚舞,屈原《九歌》或为歌舞剧雏形 湖南人能歌善舞,这一文化源流甚至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湖南属于楚国,楚人尚舞之名屡见于典籍。楚舞又与别地歌舞不同,可以说自成一派。 《史记·留侯世家》便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汉高祖刘邦与戚夫人合谋,想废掉吕后之子刘盈,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吕后得知此事后找张良帮忙,扼杀了戚夫人的谋划,戚夫人事败后悲愁恐惧而哭泣,刘邦安慰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张良邀请戚夫人跳楚舞,他唱楚歌应和,来忘掉“宫斗”这些事。 《汉书·礼乐志》也写道“高祖乐楚声”,当时歌舞辞赋是不分家的,汉高祖喜欢听楚乐的同时,想必也有楚舞陪衬。 宋代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有言:“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苏轼也有“碧水涟漪尤妩媚, 巴歌楚舞更柔情”之句,可见在历代文人墨客中,楚舞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象。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当地的舞蹈,何以楚舞被诗词引用如此之多,独领风骚呢? 学者李倩认为,浪漫必称楚,楚舞的流行跟楚人情趣浪漫、酷爱音乐舞蹈分不开。古时楚地尚巫风,楚舞也融合了这些浓郁的地方元素,既有阳春白雪的宫廷乐舞,又有下里巴人的民间祭祀乐舞,受众广泛,楚地的、外域的、民间的、宫廷的交杂融合,这是楚乐舞繁荣局面得以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楚地民族众多,民族和民间音乐千姿百态,也使得楚乐楚舞吸收百家之长,自成一派。 在中国舞蹈家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学者费秉勋看来,楚舞之所以受欢迎,与它的舞姿优美密不可分。楚舞的表演者皆为细腰长袖,古籍中就有言“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杜牧也有“楚腰纤细掌中轻”的诗句。 费秉勋表示,楚舞的第一个特色是飘逸,这种风格来源于楚国艺术富于浪漫遐想;楚舞的第二个特色是轻柔,崔骃《七依》描写舞态就有“袅细腰以务抑扬”之语;楚舞的第三个特点是热烈,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便说道:“《激楚》,楚歌舞之名,其节最为漂疾,故众音竞作,至于宫廷震惊,以发起而助之也。”热烈与飘逸、轻柔并不矛盾,反而可以使舞蹈过程中富有疾徐张弛的变化。 屈原的名篇《九歌》脍炙人口,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九歌》便体现了幻丽奇瑰的楚舞风貌。不少研究者都认为《九歌》已具有歌舞剧的性质,闻一多就曾表示《九歌》是祭坛上演出的“一种雏形的歌舞剧”。《东皇太一》篇,可以认为是“迎神曲”。《湘君》《湘夫人》是在秋风袅袅、木叶下落、湖水微波的诗境中,一对水神若即若离地作着抒发恋情的偶舞。《少司命》中有人神恋爱,女巫的舞蹈是充满怨慕恋情的;《山鬼》是女神的独舞;《礼魂》是送神歌舞,舞队在激越与恢弘的歌声中手持香草而舞。《九歌》中有群舞,有独舞,有偶舞。在一定的场面中,有主舞者,有陪舞者。有些舞蹈有着特定的情节和人物,已具备了歌舞剧的雏形。 那位“宫斗”失败的戚夫人,《西京杂记》上就说她“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戚夫人是山东人,但跳楚舞也能惟妙惟肖,可见当时楚舞流行之广。 舞剧《边城》得“文华”, “翠翠”一角摘“梅花” 古代的楚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当然也为如今的湖湘舞者提供着养料。但笔者本篇写舞蹈,自然也不光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近些年来,以湖南歌舞剧院为代表的湖湘舞蹈人创作了不少艺术水准出众、广受观众喜爱的舞剧。 胡明珠是一位扎根于湘西大地的舞蹈家。在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致力于挖掘民间古朴的舞蹈艺术,抢救了很多濒临绝境的舞蹈语言,她独创的很多舞蹈语汇填补了我国民族舞蹈的空白,一部分作品改写了中国民族舞蹈的历史。上个世纪80年代,她将家喻户晓的《刘海砍樵》改编成了红极一时的舞剧。改革开放之后,湖南舞蹈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994年,省歌舞剧院准备酝酿一出舞剧,题材选什么好呢?当时主创就瞄准了湘西,相中了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边城》。省舞协主席杨霞告诉记者:“湘西是一片纯净的土地,湘西文化在全国都独树一帜,而《边城》是一个令人温暖感动、充满人性光辉的故事,因此我们选择了它。” 主创选中了《边城》,《边城》也选中了杨霞,当时她就被定为女主角,出演“翠翠”一角。歌词中说道:“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如今已成为著名舞蹈家的杨霞也经历过“麻雀变凤凰”的阶段。少女时期的杨霞,作为舞蹈演员,她的身体条件并不优越,“青春期的少女,有阳光和水分就会发胖”。为了变瘦变轻巧,她用了各种“极端”的方式,每天清晨趁守门大爷还没醒,她翻过剧院的大铁门,在长沙窑岭至东塘间来回奔跑。晨跑完,再和同学一起上早课,这种“自虐”的方式她坚持了许久。 据说有一次汪涵与杨霞一起到外地演出,汪涵推门找杨霞,突然看到一只腿在墙上,再一看发现是杨霞在练功。朋友们经常开玩笑,说杨霞的腿在墙上呆的时间比在地面呆的时间还长。 舞剧《边城》终于大获成功,1996年在长沙首演之后就获得了中国文化部最高奖“文华奖”。自1991年文华奖创立以来,湖南的作品还从未染指这一政府领域的最高奖,《边城》为湖南实现了“零的突破”。而“翠翠”杨霞本人因为对角色的精彩演绎获得了“梅花奖”。对于领奖的过程,杨霞记忆犹新,她笑着告诉记者:“当时是搭飞机去成都领奖的,我刚好坐在窗边,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和云,当时我就说道:‘天怎么这么蓝,云怎么这么美?’朋友打趣道:‘那是你心情好。’” 舞剧《边城》之后,湖南的舞蹈创作便进入了“井喷期”,各大专业团体和专业院校都有精品剧作出炉,这其中又以两大团体为中坚力量,一家是省歌舞剧院,另一家便是湘西自治州歌舞团,题材也囊括了传统文化、民族风情与现实生活。 舞剧《南风》便取材于传统文化,舞剧根据舜帝南巡的传奇故事,表现了先古的英雄舜帝以天下为己任,巡狩四方,降孽除瘴,感化荒蛮,声震神州八方。他南下洞庭,远征九嶷,驱象为耕,天遂人和。仁义厚德的舜帝受到万民顶礼,铁骨柔情的大舜,也赢得了天帝之女娥皇、女英的热烈爱情,演绎成传唱千秋的爱的长歌。 这部大型舞剧第一轮在湖南大剧院首演就场场爆满,连续9场一票难求!观看了该剧第二轮晋京的首场演出后,可用十六个字来概括观众们的感受:主题深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场面震撼。 舞剧《扎花女》的灵感则来自于湘西土家族的生活,湘西的扎染是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它是湘西扎花女通过纺、织、扎、染、漂一道道工艺精心制作出来的。扎染扎进了劳动之美、生活之美。《扎花女》是湘西的艺术家们为了庆祝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而创作的。他们整整琢磨了三个年头,从去民族山寨采风,到下染匠铺学习扎染的每一道工艺,直到构思创作、排练,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1997年,《扎花女》首演便获得湖南省的“田汉大奖”。 好戏大戏层出不穷 湖南舞蹈着眼培养未来人才 近日,2018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进基层”培青舞蹈营(湖南班)培训也在长沙开班。“培青计划”是中国舞协针对最具创新潜能和发展潜力的青年舞蹈人才给予重点扶持的专门项目。 此次“培青舞蹈营”(湖南班)内容丰富、课程多样,涵盖了2次艺术讲座、4天创作实务工作坊和1场“中国舞蹈家协会优秀青年人才作品交流演出”等。 作为中国舞协培育创作人才的培训班,很多省市都希望这个项目在本地落地,为什么“培青计划”独独钟情于湖南呢? 省舞蹈家协会秘书长杨晓刚表示:“近几年湖南省舞蹈整体发展迅速,省直单位、院团、院校大戏好戏层出不穷,舞协作为联合、引导舞蹈艺术工作者的平台,在少儿舞蹈、群众舞蹈、专业舞蹈方面齐头并进,我想我们的努力中国舞协看到了,因此‘培青计划’落地湖南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肯定吧。” 据杨晓刚介绍,近几年湖南舞蹈14个市州齐头并进,歌舞剧进入了一段“创作高峰”。 2014年,由湖南省舞蹈家协会选送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群舞《八班教室》获得“荷花奖”作品金奖。中国舞蹈“荷花奖”被称为中国舞蹈界权威性的专家奖,自1998年设立以来,每两年评选一次。当年比赛共有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300多个作品报名参赛。《八班教室》获得普通院校组的作品金奖,排名第一,殊为不易。 舞蹈《八班教室》取材于湖南第一师范旧址第八班教室。这里曾是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求学的教室,有一代代老师无私奉献,蜡炬成灰,更有中国仁人志士的匹夫有责,青春无悔。 作品主创人员黄葶老师介绍,如何把一师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八班教室”的故事,作品用舞蹈的形式对此进行了精彩诠释。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冯双白评价,《八班教室》是近年来难得的好作品。 东晋文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流传了千年,2016年,湖南省歌舞剧院也把这一文学名著以舞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首演。该剧是2015年国家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也是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湘戏晋京”展演活动的首部作品。它以陶渊明和老年渔郎种下桃核后舞台顿显桃花璀璨的细节 ,浪漫地掀起了该剧的高潮,并展现了勇于追求梦想和劳动创造美好的主题,而后以陶渊明在桃花盛开的树下弹奏无弦琴,完成了听似无声却是磅礴之声的艺术意境。 该剧晋京也大获成功,不少观众惊呼:“真的是太美了”“给人一种享受的感觉”。舞剧结束后,许多观众都没有立即离席,而是报之以经久不息的欢呼与鼓掌。 同年,长沙歌舞剧院还打造了大型原创民俗舞台剧《浏水人家》。该剧把浏阳河流域独有的山水神韵、民俗民风、建筑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文化等内容浓缩为一体,向观众展示出一幅浏阳河两岸优美的人文风情画卷,揭示“母亲河”——浏阳河养育的两岸人民勤劳智慧、热情善良(霸蛮、灵泛、好客)的性格特点,彰显长沙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豪迈精神与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民族气节。 2017年,长沙歌舞剧院还启动了跨界融合舞台剧《红于二月花》的巡演。在作品处理的手法上,《红于二月花》进行了跨界融合的大胆尝试,把舞剧的“动”融入话剧的“静”——通过独白(话剧)带领观众走进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于意念中回到她过往的青春岁月(舞剧),意在获得张弛交错、动静相宜的艺术效果。对女主人公“一个人物、两个形象”的设计,更是本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该剧还把具有长沙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风俗民情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展现。如在音乐上,以湖南地方小调为基础,以大筒、琵琶、唢呐等民族乐器,奏出极具湖南韵味的优美旋律,再适当融合了长沙山歌等非遗曲调。 “我们舞协的使命,一直是联合和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并希望更多的人爱上舞蹈,学习舞蹈。”杨晓刚如是说道。 近几年,省舞协开展了“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让志愿者去到农村、去到留守儿童学校,教小孩子们跳舞。 而“培青计划”也是培养青年编导人员的重要一环,省舞协此次就在100名报名者的基础上优中选优,挑出了30名人选。“希望通过培训,让学员们得到提升,日后能创作出更多反映真实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的好戏大戏。”杨晓刚说道。
0 条 评 论 Write a Response